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记者黄伟芬通讯员赵东武最近这段时间,浙江清凉峰国家级保护区传来一个好消息,在保护区里拍摄到了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中华穿山甲。今天(6月10日),小时新闻记者联系到科研监测科郭瑞副科长的时候,他语气里是抑制不住的开心。他说刚刚发现这张照片的时候,办公室里的同事们既惊讶又激动,“最近几年中华穿山甲已经很少见了,这次发现说明在杭州有分布。”其实红外线相机拍下的,只是一张黑白的照片,在图片居中靠下的位置,有一个闯入镜头的身影,即便这样也足以让保护区的科研人员们好一阵兴奋。郭瑞告诉小时新闻记者,其实浙江省在乌岩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仙居国家公园和衢州开化这几年也陆陆续续发现过中华穿山甲的活动踪迹,不过据他了解,临安地区还是首次。“早些年有记载也有人见过,大概是年之前了。近几年来比较少见,所以这次能够被红外相机拍到也是挺珍贵的。”郭瑞说。这次意外发现,也算是对杭州地区的自然环境是一种肯定。为什么这么说呢,郭瑞解释,“穿山甲食性单一,对生境需求较高,栖息生境破碎化严重,野外种群在数量不断减少。这次保护区内穿山甲的发现对于该物种的地理分布、栖息环境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原来,穿山甲是一种比较挑食的动物,只吃白蚁,这种白蚁会在山上腐朽的树木中生长,而其本身又喜欢生活在植被丰富的阳坡。人类活动导致穿山甲主要栖息地变得片段化、不连贯,环境的变化会导致穿山甲们会朝着人迹罕至的高山迁移,甚至数量变少。为了进一步加大对穿山甲的保护力度,前段时间穿山甲属所有种已经由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调整为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这标志着当前在我国自然分布的中华穿山甲,以及据文献记载我国曾有分布的马来穿山甲和印度穿山甲将受到严格保护。这次在保护区发现穿山甲的身影,郭瑞说接下来能够有针对性地进行保护,比如对穿山甲分布的区域加强管理措施。野生动物监测工作是保护区日常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野生动物的数量与种群动态变化是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质量的主要评价指标。清凉峰保护区在做好传统生物多样性监测过程中,积极开展红外相机技术进行野生动物不间断监测工作。所记录的物种中,穿山甲、华南梅花鹿、黑麂和白颈长尾雉为国家Ⅰ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猕猴、中华鬣羚、勺鸡、白鹇、斑头鸺鹠为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年11月开始,保护区在千顷塘保护区域内利用红外相机采用网格布设对保护区内总面积56.9km2的野生华南梅花鹿分布区域的鸟兽资源进行初步调查。年11月底,又在龙塘山保护区域和顺溪坞保护区域开展红外相机网格布设对该区域内鸟兽资源进行监测,至此保护区实现红外相机网格化监测全覆盖,共布设红外相机台,拍摄到有效照片余张,经鉴定兽类和鸟类44种,隶属于12目24科,其中兽类7目11科16种,鸟类6目14科28种。本文为钱江晚报原创作品,未经许可,禁止转载、复制、摘编、改写及进行网络传播等一切作品版权使用行为,否则本报将循司法途径追究侵权人的法律责任。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chuanshanjiaf.com/csjjb/154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