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穿山甲 > 穿山甲鉴别 > 正文 > 正文

古代四大盗墓门派各有特点,为何摸金校尉

  • 来源:本站原创
  • 时间:2024/3/19 13:47:07
北京白癜风医院 https://yyk.39.net/hospital/86297_lab.html

大家好我是竹子。今天我们继续聊摸金校尉。首先我们看看古代四大盗墓门派。

图片素材来源于网络

盗墓有门派吗?

其实关于盗墓最早《吕氏春秋》就提到过,说“具珠玉玩好财物宝器甚多,无不抇之墓”,就是宝贝多的墓没有不被挖掘的。可见在2千多年前盗墓这一行当就出现了。到了近代爆红的一些盗墓小说则是将盗墓贼分为了四大门派,分别是摸金校尉、搬山道人、卸岭力士、发丘中郎。看名字就感觉这些人不一般,我们分别了解一下。

图片素材来源于网络

第一个摸金校尉,这个词最早是出现在三国时期,建安七子之一的陈琳撰写讨伐曹操的檄文《为袁绍檄豫州文》有这么一句话,竹子捡重要的读:又梁孝王,先帝母昆,坟陵尊显...而操帅将吏士,亲临发掘,破棺裸尸,掠取金宝。曹操又特置发丘中郎将、摸金校尉,所过隳突,无骸不露。意思说得很明白,就是曹操亲率士兵挖掘汉代梁孝王墓,不满足甚至专门设置了发丘中郎将和摸金校尉两个官职,简直十恶不赦。

图片素材来源于网络

因为这篇文章曹操也荣登盗墓祖师爷的宝座。传说中摸金弟子从战国时期就出现了,只不过曹操专门系统化了一下,所以我们现在普遍将摸金校尉比作是“盗墓贼”。传说摸金校尉讲究规矩和技术,善于通过风水星象推算古墓方位,做事讲究留有后路,不做绝,通常三五人一伙行动,当然只有获得正统的摸金符才算是真正的摸金校尉。

图片素材来源于网络

第二个搬山道人,名字很形象展示出他们的特点,说他们没事打扮成道士模样到处游离,上期我们说盗墓理论“望、闻、问、切”的问就是盗墓贼游历天下时每路过一个地方,喜欢和老人们谈古论今,获取古墓信息。不过搬山道人看起来是道人,但盗墓手法非常粗暴,擅长使用机关阵法破坏古墓,传说这个门派最早形成于秦汉,兴盛于清朝,喜欢独来独往,从不与人合作。

图片素材来源于网络

第三个是卸岭力士,这个门派最不讲究技术,最看重使用工具,这和他们的身份有关系,传说卸岭门的创始人力大无穷,通晓武功,没墓可盗的时候,他们就啸聚山林劫取财物,一旦找到古墓,不管是什么人,什么坟,没他们不敢挖的。相传三国第一狠人吕布就是卸岭门弟子。另外相传元朝时期卸岭门比较敌视蒙古,寻了很多年找到成吉思汗陵破坏了风水,导致元朝只存活了短短88年。这个事之后卸岭力士也为了躲避蒙古刺客的追杀,不得不隐藏身份消失于江湖。

图片素材来源于网络

最后一个就是和摸金校尉一并被陈琳提到的“发丘中郎”又称“发丘天官”他们的作案手法和摸金校尉差不多,最大的特点是注重合作,发丘中郎平常都以当铺朝奉郎,古董商人等身份作为掩饰。不轻易出手,一旦出手就是针对大型陵墓,而且他们喜欢和官方合作。据说发丘中郎最著名的标志就是,每人拥有一个刻着“天官赐福,百无禁忌”字样的铜印,号称一印在手,鬼神皆避。

真实的摸金校尉

图片素材来源于网络

这么听起来四大门派真实玄乎,那么他们在历史上存不存在呢?搬山道人和卸岭力士都是小说虚构的,因为没有古籍记载过。但是发丘中郎将和摸金校尉可都是有记载的,就是陈琳批判曹操的那篇文章。现在就出现一个问题,陈琳文章中是瞎写的还是确有其事?首先知道历史背景的朋友了解这篇文章是袁绍为了让曹操名声败坏才写的,肯定是怎么坏怎么写。

图片素材来源于网络

但在同时期的其他正式文献中却都没有记载这件事,如果曹操明目张胆去盗墓,我想当时不可能没人揭露批判。其次檄文中说曹操带人盗的是汉代梁孝王的墓,但是考古学家在80年代汉梁孝王的墓里还发掘出2万多件珍贵文物,例如大名鼎鼎的金缕玉衣。如果曹操亲自带人去盗墓,可能会留下这么多东西吗?所以陈琳说得太夸张,甚至是被迫胡编乱造的。

图片素材来源于网络

不过曹操虽然没有设立摸金校尉和发丘中郎,但是《南史卷二宋本纪》中却明确记载:南朝宋的第6位皇帝刘子业看到陈琳的这篇文章后,以为是真事,就效仿曹操张胆地设置了盗墓官职。这是第一次正史记载帝王设置盗墓官职,也是唯一一次。其实这种事情出现在荒淫残暴的刘子业身上并不稀奇,但是他没想到曹操并没有设置,而且曹操主张薄葬。由此看来摸金校尉和发丘中郎是有迹可循的,但也绝不会是小说描述的那样带着穿山甲的爪子做成的摸金符,法力高深,能掐会算。那么真实的盗墓贼是什么样子的呢?

2大盗墓体系

图片素材来源于网络

古代盗墓大致可以分为2种,一种是官盗,一种是民盗。像摸金校尉和丘中郎将这就属于官盗,因为是国家组织的嘛。官盗的特点是组织严明,力量庞大。《西京杂记》记载,唐末的黄巢动用40万大军挖掘武则天的乾陵,五代梁国的盗墓爱好者温韬,在长安做官的七年间,将唐朝十八陵盗了一遍,为什么有这么大力量?手里有权利可调用的资源多嘛,再比如近代的孙殿英,这些都是官盗。官盗大部分成员说白了,就是一群擅长挖掘的普通士兵,为了完成任务,随时可能丧生于墓中的机关暗器,这可不是他们所愿,真正获利的永远是统治阶层。

图片素材来源于网络

那么民盗有没有可能分成派别呢?民盗更不可能,首先从古自今盗墓都不是什么光彩事儿,根本拿不上台面的,一个人丢人还不嫌够还要拉上一帮人丢人,搞不好被官方一窝端。而且从理论上讲,盗墓这种事也没必要拉帮结派,大家各自悄悄发财谁会张扬呢?所以盗墓门派是不可能在历史上出现的。

图片素材来源于网络

不过一般盗墓贼都是2、3个人合伙行动,原因就是一个人忙不过来。比如挖洞的时候需要一个人挖,另一个人清土,进入墓室后,外面也需要有一个人望风接东西。通常合伙的人多是有点血缘关系的亲戚,就是防止在洞口接东西的人独吞财物,把墓里的人埋进去,亲戚之间虽然也会出现但毕竟还是少。民盗最青睐的工具,就是大名鼎鼎的洛阳铲。

图片素材来源于网络

洛阳铲 

传在民国时期洛阳邙山马坡村,有个叫李鸭子的盗墓贼,有一天,他到孟津县赶集,看到有个卖煎包子的人正在搭棚子,这个人用一把类似瓦片的这么一个铁铲,在地上挖坑准备插棚柱,这种铲子每次往地下一戳,都能提上不少土,李鸭子灵感突发,回家马上找铁匠打造了一个,洛阳铲就这么发明出来了。

图片素材来源于网络

洛阳铲和我们常用的铁锹形状差不多,大小也差不多,20到40厘米那么长,最关键的是铲身里面的一个2寸左右U字形的铲夹,洛阳铲装上木杆和绳索后,可以插入地下几十米深。盗墓贼通过铲夹带出来的土壤判断地下有无古墓、墓的年代、墓门的位置等等,和石油勘探、地质取样差不多。所以洛阳铲的主要作用不是挖掘,而是探土。不管是古代盗墓贼还是现代考古队,洛阳铲都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勘察工具。

图片素材来源于网络

明代《广志绎》中说:“洛阳水土资源深厚,葬者至四五丈而不及泉。”“然葬虽如许,盗者尚能锥入而嗅之,有金、银、铜、铁之气(味),则发(掘)。”可以说“洛阳铲”的出现是盗墓探测工具的一个飞跃。

真实的盗墓生活

图片素材来源于网络

为什么记载中古代盗墓贼的结局没有一个有好下场?很多人说挖死人墓,损了阴德收了诅咒,真是这样吗?其实大多数人只看到盗墓者能在最短的时间内获益巨大,却看不到他们背后要付出的代价,竹子将盗墓贼悲惨结局的原因总结为4点。第一就是高危行业,盗墓其实是极其危险的行动,墓内往往机关重重,流沙水银暗器都极其正常,盗墓贼反应稍慢,或者功课没做好,就可能变成墓内的陪葬品,几乎每一个有价值的墓葬坑少说也会留下一些盗墓贼的骸骨。

图片素材来源于网络

第二、历朝历代对盗墓者都是处以重刑的,比如《大明律》规定:凡发掘坟冢见棺椁者,杖一百、流三千里;已开棺椁见尸者,绞刑;发而未至棺椁者,杖一百、徒三年。盗墓贼一旦被抓,基本都逃不过一死,可以说是过着朝不保夕的生活。

图片素材来源于网络

第三、除了法律上的威慑,还有民间的道德审判,千百年来没有任何时期老百姓不痛恨盗墓者。再加上损阴德的迷信说法,即使通过盗墓发财了,也要背负沉重的心理负担。最后、盗墓贼常年昼伏夜出,在阴暗潮湿的环境中行动,颠倒生活规律,加上神经一直处于紧绷状态,想长寿也不可能。

图片素材来源于网络

当我们了解了历史真实的盗墓贼生活,就发现小说电影中虚构的盗墓情节,根本不值得迷恋。其实对于逝者来说,不盗墓、不挖掘,不打扰,做到这“三不”就是对历史最大的尊重。喜欢的朋友记得点赞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chuanshanjiaf.com/csjjb/1419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Copyright © 2012-2020 穿山甲版权所有

    冀ICP备2021025554号-8


    现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