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穿山甲 > 穿山甲论述 > 正文 > 正文

u0001不过u0001这u000

  • 来源:本站原创
  • 时间:2025/5/3 9:56:49

各位老铁们,今天要跟大伙唠个让人热血沸腾的好消息!

就在咱们广东肇庆的鼎湖山自然保护区,巡山的护林员老张头最近打着手电筒在林子里转悠时,突然听见灌木丛里有窸窸窣窣的动静。

等他把强光手电往树根处一照,嚯!

雪白的鳞片在月光下泛着青光,两只黑豆似的眼睛滴溜溜直转——活脱脱是个二十斤重的"活化石"啊!

这可不是普通发现,要知道上回在鼎湖山瞅见这玩意儿,还得倒回去整整36年!当年给动物学家们拍下的黑白照片都泛黄了,如今这团圆滚滚的"肉团子"在林间上蹿下跳,把老张头激动得手机都差点摔沟里。他哆嗦着给保护区打电话时,嘴里还念叨着:"俺这辈子值了,这辈子值了!"

要说这中华穿山甲的江湖地位,那真是比大熊猫还金贵。国际自然保护联盟的红色名录上,它们早被列为极度濒危物种。咱们国家更是给它们戴上了"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的金帽子,买卖吃食都是触碰不得的高压线。可您知道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啥情况不?那时候南方山林里随便转悠两圈都能逮着,有些村民拿它们当"土龙"炖汤,说是能治风湿,愣是把种群数量从百万级砍到了三位数。

前些天刚看到条新闻,说广西山民在巡山时发现穿山甲洞穴,硬是守了三天三夜拍到珍贵影像。这事儿让我想起鼎湖山的老护林队,他们现在巡山都带着热成像仪,遇到可疑车辆就设卡盘查。去年隔壁韶关还破获过跨境走私案,查获的穿山甲鳞片能装满三辆卡车。这些事例搁一块儿看,就能明白为啥这次发现意义非凡——说明整个华南地区的保护网越织越密了。

不过咱们得清醒着点,这玩意儿恢复起来真不容易。生物学教授李建国跟我说,穿山甲一年就生一胎,幼崽得在妈妈尾巴上挂半年。就像咱们养孩子似的,喂奶、教爬树,没个三五年根本不成气候。现在全国现存野生个体撑死两万只,比大熊猫还少三分之二。去年中科院的监测数据显示,鼎湖山区域的穿山甲活动痕迹比五年前增加了四成,这说明保护措施真见着实效了。

要说这些年变化有多大,我给您举俩例子:以前护林员进山得带铁锹防身,现在都揣着红外相机;过去村民看见穿山甲洞就拿烟熏,如今村口宣传栏都贴着"发现穿山甲请拨"。更绝的是,连外卖小哥送餐到保护区周边,都不忘提醒客户别打听林子里的事儿。这种全民护生的氛围,可比单纯禁猎令管用多了。

前两天刷到条视频,珠海市民在郊野公园捡到受伤的穿山甲,连夜开车四十公里送救护中心。兽医说这事儿搁十年前根本不敢想,那时候很多人还当这是"害兽"。现在连小孩都知道,穿山甲的舌头能伸出半米抓白蚁,鳞片能入药但买卖就是犯法。这种认知转变,才是真正的生态觉醒。

在鼎湖山蹲守了半个月的科考队透露,他们发现穿山甲活动范围正在向人类聚居区扩散。有个监测点甚至拍到母甲带着宝宝在茶园边觅食,这说明它们的生存空间正在恢复。更让人惊喜的是,红外相机还记录到穿山甲与豹猫同框的画面,这就好比生态链里的"顶流CP",说明整个食物网都在重建。

国际爱护动物基金会专家马克·哈里斯评价:"中国用二十年时间完成了从穿山甲消费大国到保护标杆的蜕变。"这话不假,光年广东就新增7处自然保护地,全省红外相机拍到的穿山甲影像较年增长近十倍。更难得的是,林业部门把监测数据实时共享给村民,教他们用"闻鳞片酸味""听挖掘声"辨别盗猎迹象。

不过咱们也不能躺在功劳簿上睡大觉。去年云南查获的穿山甲鳞片走私案里,犯罪团伙居然用无人机探路。这说明保护工作得时刻提着根弦,既要严打线下交易,更要斩断网络黑产。就像这次鼎湖山的发现,保护区特意把坐标保密三天,生怕惊动不法分子。

说句掏心窝子的话,每次看到穿山甲蜷缩成球的模样就揪心。它们活了八千万年,躲过了恐龙灭绝,却差点栽在人类手里。现在看着小家伙们在林间撒欢,突然觉得环保这事真不是喊喊口号。就像肇庆那个义务护林员老陈说的:"你多巡一趟山,可能就多救回一条命。"

各位看官老爷,您要是在野外遇见穿山甲会怎么做?是悄悄拍视频发朋友圈,还是联系专业机构?最近省林业局刚开通了24小时保护热线,您要是有线索尽管使唤。话说回来,这事儿是不是也该让年轻人都知道?毕竟保护穿山甲这课,咱们欠了整整三代人的生态教育。评论区聊聊您的看法,点赞最高的送肇庆鼎湖山生态画册!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chuanshanjiaf.com/csjls/16516.html
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Copyright © 2012-2020 穿山甲版权所有

冀ICP备2021025554号-8


现在时间: